304am永利集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民办本科高校,由集教育、医疗、医药、房地产、酒店等为一体的中原华信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开办。2016年5月23日-26日,以金陵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小虎为组长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一行11人到学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本学年,学校根据评估专家组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制定了评估整改工作方案,各单位按照评估整改工作方案的要求,积极开展了评估整改工作。2016年12月12日,学校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公布2015年和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结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88号),我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学校以良好的办学条件、扎实的教学管理、较高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和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有力推动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商丘学院、商丘工学院、沈阳工学院、大连东软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等一大批省内外高校慕名到我校学习考察。本学年,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平安校园”、“全省先进社会组织”、“郑州地方高校信息化示范院校”、“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同时,学校办学的先进事迹还被《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公开报道,我校的美誉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2016-2017学年,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评估专家评估中提出的问题为导向,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为抓手,大力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不断强化学科专业、应用型课程和师资队伍等教学内涵,持续推进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强化教学质量保障,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本学年,学校继续坚持把学校发展放到地方经济发展中去思考,把办学方向放到中国高等教育全局中去谋划,明确“以工学教育为主体、以民办机制为优势、以开放办学为途径、以提升质量为根本”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学校各项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学校建设与改革提供了明确指向。学校按照“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基础扎实、技术过硬、具有终身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应用技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立足郑州,面向河南,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认真做好了本学年的各项本科教学工作。
学校开设本科专业36个,涵盖工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6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15个,管理学专业6个,医学专业4个,经济学专业3个,文学专业2个,艺术学专业6个。土木工程专业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管理、旅游管理专业为省“综合教学改革”试点,护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专业为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
本学年,学校共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3181人(本科13752人,专科9429人),留学生37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59.32%。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招生,面向河南省计划招生比例占总招生数的87.01%,学生报考踊跃,生源充足,质量高。学校文科、理科招生计划均一次性录取完成,新生报到率为92.5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建校以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以自有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逐步实现教师自有化”和“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升素质、稳定骨干、培育名师”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出台了一系列培养、引进、稳定人才的政策,初步建立了一支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结构渐趋合理的教师队伍。
2016-2017学年,学校自有专任教师693人,外聘教师535人,折合专任教师1195人,专兼教师比为5.6:4.4,本专科折合在校生23443人,生师比19.61:1。自有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33.19%,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65.80%;主讲教师521人,其中讲师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485人,占主讲教师总数的93.09%;“双师型”和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任职经历的教师216人,占教师总数的31.16%,占专业教师总数的53.93%。
外聘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28.03%,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63.18%。各专业的教师数量、专业带头人、主讲教师等满足教学需要;学校根据各专业课程需要合理控制班级授课规模,任课教师或辅导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学生学习辅导。本学年,有89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占教授总数的91.75%,承担本科课程89门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84.88%。
(二)图书馆资源与利用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制定校园建设规划,在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工科教育成本较高情况下,为了优化教学条件,满足培养需求,集团和学校克服困难,不断加大对图书馆建设的经费投入。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3.197万平方米,阅览座位6024个,每百人拥有阅览座位25.51个;馆藏纸质图书194.8万册,生均83.09册;电子图书181.34万种,电子期刊21805册,中外文数据库15个;2016年生均进书量3.06册,订纸质期刊2360种。
图书馆构建了藏、借、阅、咨询、检索五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使用金盘图书馆NET集成管理系统管理,图书馆WEB站点隶属于校园网,校内任何一台客户机均可访问图书馆站点,为读者提供全天候信息服务。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为92小时,坚持节假日开放,图书资料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本学年共入馆706984人次,图书流通量316505本次。
(三)校园网建设与利用
学校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城市节点单位。校园网采用三级架构,核心万兆、光纤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信息点22600个,网络用户15000户;有线、无线网络覆盖100%的教学区、办公区和学生宿舍区。学校有教育网、中国联通2个网络出口,总带宽6G。校园网提供WWW、FTP、DNS等基本服务,以及网上信息发布、网络办公、教务管理、科研管理、资产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数字图书、VOD等系统服务,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有34门市、校级精品课程,购置了218门通识课程、520门微课程和20门中国大学MOOC课程,收集上传了一批国内外优秀教学视频,开设了教师个人教学网站,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四)校舍、运动场所、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与利用
学校建筑总面积64.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41.52万平方米,生均17.91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 23.91万平方米,生均10.31平方米;各类教室325间,座位数33663个,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座位和语音教室座位122.26个。
学校现有田径场、游泳馆、体育馆等体育场馆5个,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66块;室内外运动场地总面积11.42万平方米(其中,室外运动场地面积10.31万平方米,室内运动场地面积1.11万平方米),生均运动场地面积4.92平方米,上述场地均对学生全面开放。
(五)实验室和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
学校现有实验实训中心(综合实验室)35个,实验室187个,建筑面积9.21万平方米,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4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000.2万元,生均6825.15元;教学用计算机2757台,百名学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11.89台。学校完善实验室管理,推进实验室开放,2016年,全校实验室承担的实验人时数为66.32万人时,参与实验室开放学生21875人次,实验室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六)教学经费投入
作为一所民办高校,举办方办学不求回报,千方百计加大办学经费投入,始终坚持经费优先投入教学,有效地保障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2016年,学校教育经费总额28701.62万元,教学日常经费支出总额3254.72万元,生均教学日常经费1399.94元,教学日常经费支出占学费收入的比例为14.53%。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扎实做好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整改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部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每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分析,并在理事会、校长办公会、中层干部会、评建工作总结会上多次学习研究,经过多次研究和讨论,结合工作实际,学校制定了《304am永利集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工作方案》,明确了评估整改工作的思路、目标、进度、措施和要求等。根据学校的总体方案,职能部门、教辅单位、各教学院(系部)制定了本单位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明确了责任和任务。
1.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落实应用型办学定位
2016年下半年以来,学校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继续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全面开展学校顶层设计宣讲活动,提升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对应用型本科办学的认识水平,进一步引导全体教职员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明确、落实了学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2016年9月,学校印发了《304am永利集团“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校政字〔2016〕97号),先后共邀请校外专家做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专题报告4次,安排外出考察学习158人次,组织专题讨论会31场,到相关企业调研75次,修订了17个校级重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62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立项了39个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和24本自编教材,新建立了14个校企合作基地,完善了“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了教学改革,创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大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本学年,学校制定、完善了《304am永利集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暂行办法》、《304am永利集团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304am永利集团师资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等文件,并依据相关文件精神,完成了21名教师的高级职称、81名教师的中级职称、48名“双师型”教师及33名“双师素质”教师资格的评审、认定工作,落实了相关的待遇;学校设立专项培养资金,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为提高中青年教师学位和职称层次,学校在做好教师职称评审认定工作的同时,依据《304am永利集团关于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的规定》精神,与4名教师签订了攻读博士学位协议。本学年共有290名教师参与国内培训进修;34名教师到国外进行培训进修,其中培训3个月以上的5人。通过培养培训,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
3.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学校办学效益
为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管理,有效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提升实验室建设及仪器设备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成立了10个实验管理中心,实验管理中心主任均由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成立了35个实验分中心,调整整合了187个实验室,制订了实验中心和实验室管理规范。评估整改期间,学校建筑实验中心与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郑州三迪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东方钢结构装饰有限公司开展构件检测技术合作,与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合作,组织学生来我校进行金工实习,有效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利用率。
4.整合职能机构设置,提高部门工作效率
依据评估专家反馈意见和集团对我校机构及人员编制的管理要求,2017年1月,学校通过整合方式,对内设机构进行了改革。其中整合优化行政机构6个,精简调整行政及教辅部门编制23人,进一步明晰了职能部门工作职责,优化了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合理控制行政编制,提高了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较好地发挥了民办高校机制灵活的管理优势,形成机构精简、层级明晰、责权明确、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
(二)遵循规律,规范教学管理
本学年,学校在加强教学管理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为解决教学管理机构设置过“碎”、管理职责交叉、责权不清的问题,学校调整、精简了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调整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中层干部,优化了结构、明确了工作职责,提高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力。组织全校教学管理干部学习教学管理制度,增强制度意识,养成按制度办事的习惯,从而增强了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科学规范、务实高效”的原则,坚持“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教学管理工作理念,尊重院(系部)和专业教学工作的差异性,充分发挥院(系部)教学管理的主体作用和教研室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作用,为教师创建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积极构建适应民办高校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按照我校《加强中青年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实施办法》(校政字〔2016〕88号)等文件要求,通过学历提升、学位攻读、挂职锻炼、访学深造、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强对学校教学管理干部的培养培训。修订了《院(系部)教学工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课堂教学评价办法》等教学质量管理文件,以河南省本科专业评估为契机,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能。
(三)师资队伍逐步加强
2016-2017学年,学校采用加大投入、提高待遇、强化服务等措施,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自有专任教师693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230人, 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475人,“双师型”和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任职经历的教师2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2人,国家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10人。高传华被聘为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李文霞被聘为郑州市高层次人才,毛建景、姜一梅、赵高送获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2016年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人选,建筑工程学院“校企共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团队被确定为郑州市优秀教学团队立项建设团队,史杰、谢晓杰等五人获批为郑州地方高校第五届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37名青年教师被评为学校青优教师、10名青年教师被评为学校骨干教师、5名青年教师被评为学校学科带头人,48名青年教师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35名青年教师被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
(四)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为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益,提高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实力,2016年9月,学校制定了《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方案》,坚持整体优化、需求导向和优胜劣汰原则,确定了“十三五”期间我校重点建设机械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车辆工程等9个二级学科;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趋势,计划新增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19个本科专业,陆续停招、停办交通运输等一批社会需求少或专业办学水平不高的本专科专业,遴选了17个重点建设的优势特色专业。同时按照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方案要求,积极组织地方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掌握地方产业人才需求情况,聘请地方产业(行业)界专家作为学校顾问,指导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根据地方产业人才需求,调整优化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旅游管理、财务管理专业获批为2016年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护理学专业获批为2016年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2016年下半年,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护理学”两个专业参与了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工作。旅游管理、财务管理专业获批为2017年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建设水平得到了提升,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链更加吻合。
(五)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本学年,学校以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和考试评价方式改革为重点,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为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校长亲自带队到浙江大红鹰学院考察学习,学校组织立项了39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积极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改革与实践。在普遍号召的前提下,学校重点遴选了62门教学改革课程作为改革试点,刘本胜、石凯雁、李珂等一批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开展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网络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六)产学研合作取得新进展
完善产学研合作组织机构,推进与集团内部企业深度合作。学校充分发挥集团办学优势,不断完善与集团内部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成立了由集团公司高层领导参与的中原华信商贸集团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在集团所属对口企业和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专项对接校企合作工作事宜。深化校企合作,搭建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已与君和实业、皇宫大酒店、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联合开办了冠名班,与北京金戈大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办了考证培训班,与郑州爱峰科技有限公司开办订单培训班,2016-2017学年先后派出39教师到合作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加大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力度,并联合企业进行科技攻关,着力建设一批稳定、优质的满足我校各专业学生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本学年,我校实习基地数量已经达到了118家。积极开展与四川华可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奇瑞商用车有限公司、河南芯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工作,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办学、开展技术领域科研合作、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式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积极推进对外合作办学工作,完成了与菲律宾怡朗华商学院合作办学备忘录的签订,就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以及选派优秀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等事宜与菲律宾中央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
(七)创新创业工作成效明显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理顺就业创业指导师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引进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和鼓励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学历层次、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术研究指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对接。在创新创业实践上,加大大学生科技孵化园的建设力度,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评审、指导、扶植力度,加大选聘学生创业团队指导师资的力度,推进郑工众创空间建设,目前孵化园及郑工众创空间已进驻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4项。
四、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
本学年,我校结合教学工作实际,不断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一是修订完善了《院(系部)工作评估考核办法》、《考试管理办法》、《实验教学管理条例》、《实验室工作条例》、《日常教学巡查制度》、《本科课程主讲教师资格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多项教学管理制度,基本形成了符合评估要求和学校教学管理实际的制度体系;二是重新编印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收集教学计划管理、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教学建设与改革等方面的规章制度73项,印发各教学单位贯彻执行;三是加强了教学管理制度的学习,组织了教学管理制度学习考试,强化了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与落实;四是修订完善了《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测部门科室负责人岗位职责》、《教学工作流程图》等管理制度,明确学校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测部门科室负责人的岗位职责,规范教学工作运行程序,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五是加强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新聘任了时宗伟等12位院(系部)教学督导组组长和张瑞娟等58位院(系部)教学督导员、教研室教学质量管理员,增强了基层教学质量监控力量,提高了教学质量监控的执行力。
本学年,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22人次,主持或参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9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3篇,获得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学校依据《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认定Ⅱ级教学事故1人次,Ⅲ级教学事故2人次,并依规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学校对毕业生满三届的5个本科专业进行了评估,对开课满五年的46门本科课程进行了评估;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编印《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督导工作简报》18期,编印《学生教学信息反馈》11期,撰写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专项报告4份。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满意度较高
学校不断加强教学条件和教学内涵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坚持“教学以学生为主”的理念,注重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堂教学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学生对学校的学习安排和教师授课基本满意。本学年评教结果显示,获得90分以上的教师比例达到90.85%。2016年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满意度平均分为3.42分(满分为4分)。
(二)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基本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学校紧紧围绕“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面掌握。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有所用、学能致用。二是加强基础课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三是采取课外培训、聘请指导教师指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取各类从业资格证书。
(三)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较强
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学研产合作教育、双证书培养、以赛促学等,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本学年,我校开展了26项校内专业技能竞赛,获奖学生456人次,我校师生积极参加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及技能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37项,省级115项。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45人。在校学生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认证4339人次,在CN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28篇,获得专利11项。
(四)学生体质状况良好
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落实“健康第一”的体育工作理念,组织了秋季田径运动会、篮球联赛、排球联赛、啦啦操大赛、太极拳比赛、“阳光体艺”舞蹈大赛、冬季长跑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良好局面。本学年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为91.87%。
(五)社会和毕业生评价较好
我校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9.47%。学校委托第三方机构北京新锦城公司对2016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5.69%,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的比例为87.71%,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在“综合能力素质较强、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对工作理解和领悟能力强”等三个方面表现优于其他同类高校,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认可度较高。
(六)就业率高
学校实施了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考评方案》等文件制度,形成了“校、院系两级管理,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拓宽就业渠道,就业工作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6年本科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96.09%,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现已入驻学生创业公司55个,参与学生180人。
六、特色发展
(一)校企一体,产教融合
学校依托企业集团办学优势,积极开展校企深度融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学校举办方中原华信商贸集团是一个集教育、医疗、医药、房地产、酒店和商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民营企业集团,为了充分发挥企业集团办学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加强与集团所属企业合作,学校制订了《郑州华信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中原华信商贸集团所属企业合作的实施方案》,并与集团所属企业新郑市人民医院、河南弘大心血管病医院、河南新众康医药有限公司、郑州市卓峰制药厂、宝恒皇宫大酒店和新郑市正弘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学校与合作企业在 “双师型”教师培养、实验室建设、科研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积极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强化实践,双师任教
学校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304am永利集团“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及管理办法》,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双师素质培训或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实验室、进工作室,到生产第一线去,到实践中去,依托企业采用岗位培训、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提高我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学校广开人才引进渠道,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我校教师队伍。目前,我校所有专业课教师既能上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验实训,“双师型”教师和有行业背景的教师逐年增多。
(三)坚持需求导向,不断深化改革
学校将深入理解“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新类型,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提出“必要的本科底蕴、突出的应用能力、明显的专业特长、良好的职业素养”,“既好用、又耐用”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为教学建设与改革提供明确指向。继续深化实施“倒推路线、一体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广泛开展相关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专业特点和主打方向、毕业生岗位及能力要求;依据现场工程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不断进行更新,以突出应用为指导。学校将继续按照“强化实践、开发资源、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的课程建设原则,不断加强课程建设管理,努力建设以主干课程为重点、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以精品课程为示范、以网络课程为辅助,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课程体系。继续探索学校、企业双主体培养和理论、实践双平台育人的教学模式,通过举办行业学院、共建实训中心、开放实验室、组织专业竞赛、立项大学生科研课题等,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改革不够深入
1.问题表现
(1)课程优化整合不够。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应用型课程和教材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应用型课程资源开发不够,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和应用型校本教材数量较少,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少数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与职业岗位知识、技术、能力需求结合不够紧密。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成效不明显。现场教学、综合训练、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方法运用不够;有些教师习惯按照传统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手段陈旧、单一,课堂互动较少,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3)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不够。少数教师不能熟练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在线学习、虚拟仿真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推广应用的还比较少,网络教学资源对优化教师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知识、变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应有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2.原因剖析
(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刻。部分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刻,对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资源开发和教材编写等如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缺乏全面的思考。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进展缓慢,导致课程建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有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2)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认识不足、研究不够。部分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是对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学习、研究不够,对课堂教学改革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在课堂教学中还不能充分利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一些来自于企业(行业)一线的教师虽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但是也存在知识不系统、理论功底薄弱、课堂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下“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习惯了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对自身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及角色定位认识不清,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不强,对教学模式和考试方式的改革响应不够。
(3)信息技术素养和运用水平不高。部分教师对经济社会信息化、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趋势理解不深刻,对“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机遇把握不够主动及时,对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学校主动引导和相关培训不够及时有效,个别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高,受自身技术和能力制约,在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教学研究、指导学生学习等方面缺乏经验。
3.改进措施
(1)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推进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外出培训、考察学习、专题讲座、讨论交流等方式,促进全校教师进一步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准确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方法改革;采取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加大课程资源尤其是应用型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力度;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整合课程资源,细化课程质量标准,更新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教学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紧密对接;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发挥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郑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积极与有关企业(行业)开展合作,从调研分析就业岗位、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等入手,共同开发设置实用性强的应用型课程,努力构建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力争用3-5年的时间,建成30-50门校级精品课程、6-10门市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建成100门通识选修课程、50门实验课程、50门网络课程、10门双语课程。
(2)加强网络课程建设,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库、案例库建设为重点,加大网络课程开发建设力度,不断丰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加强学校网络软、硬件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网络教学基础支撑能力;完善“宽带网络校园通”,实现学校所有场合宽带网络的全覆盖;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为学生享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化,基本形成与智慧型校园建设需求相适应的网络教学资源支撑服务体系;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提高校级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水平;推进“名师网络课堂”建设,以“名师工作室”等形式组织教学名师与一定数量的教师结成网络研修共同体,鼓励名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广泛收集并及时上传国家精品课、视频公开课、国内著名大学的优秀课件、国外重要的开放课程机构及联盟的优秀课件和我校优秀教师的课件,使名校优质教学资源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共享,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力开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改革。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把翻转课堂运用于教学,使学生可以在家、在宿舍主动完成知识的学习,把课堂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场所,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死记硬背变为理解掌握,由储存知识变为运用知识,从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形成;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为目标,把MOOC、微课引入教育教学中,把“固定学习”变成“移动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便捷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自觉形成自主学习力;以提高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利用为目标,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有效弥补民办高校师资水平相对不高的缺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学管理不够精细
1.问题表现
(1)一些教学管理制度落实不够到位。有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缺乏对规章制度的学习和理解,制度执行力不够;少数教学管理人员规范意识和严格管理的意识不强,存在“好人”思想或不敢严格管理的倾向;个别教师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执行制度规范比较随意。
(2)两级教学管理体系不够优化。学校教学管理基本规范、也比较严格,但个别制度制定的还不够精细;院(系部)教学管理的主体作用、教研室教学管理的基础作用等尚未很好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程度不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意识不强。
(3)质量监控执行不够到位。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对教学过程监控较多,对教学质量监控较少;对校内教学活动监控较多,对校外教学活动监控较少;对教师教学规范监控较多,对学生学习效果监控较少。教学质量监控的执行力有待加强,反馈问题改进还不够及时有效。
2.原因剖析
(1)校、院(系部)两级教学管理人员相对不足。部分教学管理人员任职时间较短,职称学历不高,教学管理经验不够丰富;教学管理人员培养培训不够充分,个别教学管理人员理论水平、管理能力亟待提升;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投入力度不够大,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措施不够强;教学管理人员待遇不高,教学管理岗位缺乏对专业化、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对应用型本科教学规律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对教学管理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影响了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管理效能的提升。
(2)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有些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的还不够科学精细、可操作性不够强,有些细节性规范要求变化较多,造成执行者把握不准;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入职时间较短,对教学质量标准的学习不够、把握不准、认识不到位,执行教学质量标准的意识不强;在教学管理工作检查评估和教师业务工作考核中,对成绩肯定的多,对问题和不足惩戒力度小。
(3)质量管理的手段技术不够先进。教学数据、学生信息反馈收集、分析、处理的手段和方法不够先进,反映教学问题的途径不够丰富、便捷,导致教学信息的收集分析、教学问题的反馈改进不够及时。质量监控过程中对问题改进的跟踪监督不够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质量监控体系作用的有效发挥。
3.改进措施
(1)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制定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投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引进高职称、专业化人员充实教学管理队伍。完善学校人事薪酬制度,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待遇,充分调动优秀人才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完善校内选拔聘用机制,将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的优秀中青年人才选拔到教学管理岗位上来;制定教学管理人员培养培训计划,加大教学管理人员培养培训力度,实现管理人员培养培训的制度化、常态化,通过专题培训、外出进修、挂职交流等方式,使教学管理人员开阔视野,提升理论素养和管理能力;举办院(系部)青年领导、教学管理骨干培训班,着力培养青年骨干教学管理人员,优化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结构。
(2)完善两级教学管理体系。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科学民主管理,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服务重心上移,充分发挥院(系部)教学管理的主体作用和教研室教学管理的基础作用,构建科学规范、务实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加强教学常态数据的分析研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教育与落实,规范教学管理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程度;加强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标准意识,树立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完善学校、院(系部)、教研室三级和校级督导员、院(系部)督导员、教研室质量管理员、学生信息员四个维度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在质量监控中的积极作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加强对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研究,制定更加科学完备、可操作、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完善学校自我评估体系,坚持“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自我评估与社会评估、单项评估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续做好院(系部)、专业、课程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实践教学、学生学业考核、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工作的评估,逐步形成学校自我评估的长效机制。
(3)拓宽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渠道。充分利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认真研究、分析其反映出来的教学信息,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整改,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进一步落实教学督导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价等多种途径,拓宽信息收集范围,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广泛开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调研活动,重视社会、校友、企业(行业)、民间团体、新闻媒体等的评价,提高社会参与学校质量评价的力度,充分发挥社会评价对促进教学改革的作用。
(4)进一步加大质量监控力度。加强对教学制度、教学质量标准的宣传和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使学校教学制度和质量标准能够深入人心,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之中;完善落实教学质量“一把手”责任制,加大教学质量监控结果的奖惩力度,把日常教学质量监控情况与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教师的绩效考核、职务评聘挂钩,对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心不强、工作水平低、管理问题多、管理质量差的责任领导予以免职降职,对违反教学制度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按学校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及时严格处理,保障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在加强对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过程和质量、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监控,继续扎实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院(系部)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评估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教学质量监控的范围和对象,加强对教学条件、经费投入、教学管理、教学服务、思想教育、学籍管理、教学研究与改革、教风学风建设、第二课堂活动、就业创业、学研产合作等方面的监控工作,调查分析各类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环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掌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各子系统的协调运行情况,诊断发现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分析产生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整改措施,督促落实整改工作,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科学化、高效率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新闻来源: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http://www.zzgyxy.com/plus/view.php?aid=11624
(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 侯宏涛 供稿)